混音觀念與歌曲分析
- Noisy Zo
- 2023年9月2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圖片來源
觀念是抽象的,分析卻能幫助我們學習到正確的方式。
混音的歷史無可考究,但可確定每個資深的混音師,對混音有所謂的堅持,
如同百嶽的大山深不可測,無堅不摧 。
確實從音樂的方面來分析,混音師的工作不像錄音來得理性 ,
可以說,這是一份感性以及充滿藝術創造的工作 。
歸咎其原因,是觀念帶來了混音師給予作品,生命 / 氣息 / 風格,
形成了人們口中 藝術/商業/成功/的作品 。
改變聲音的工具有很多種,Eq/Compression/Gate/Saturtion/Reverb/Dleay,
我們該如何運用,來達到最終完美的作品呢?
新手混音師常常犯的錯誤之一,在理論與實踐中反覆試驗,
對於聲音效果和設備的不明確,造成了這種結果。
聽上去這個聲音太尖 ,新手往往會反覆尋找,精準的切除點,
執著急切地想要解決問題。
同樣的問題,有經驗的混音師想的是『 創造聲音 』不是執著的『 改變聲音 』
觀念上的不同將會有不同的結果,不同的混音師也會有不同的歌曲風格,
善用耳朵來分析
當聽到了讓自己感動的混音歌曲時,你可以這樣試試分析看,
讓你感動的是 曲調/節奏/旋律/歌詞
還是 音色/空間/壓縮/飽和度 或者是兩者都有
接下來我們來這樣分析歌曲,
樂器的 頻率/音色/擺位/力度/空間感/延音/飽和度
主唱的 頻率/音色/音量/呼吸/擺位/方位
整體的 空間感/寬度/高度/深度
注意歌曲的時間,從第一秒開始,你聽到了什麼 。
1.頻率 :
歌曲音場有無 低切/高切
先將頻率先分成 低 中 高
低頻是否混濁不清無顆粒感,
中頻是否清晰有肉感,
高頻是否閃亮不刺耳
當歌曲進行時,頻率有無變化。
2.音色:
這階段你需要分析的是音色的錄音質量,
鼓組是如何錄製的,
鼓組是真鼓嗎?還是MIDI 鼓?還是電子鼓?
吉他/貝斯 是音箱還是音源?
弦樂是現場還是音源?
主唱有無和聲?音色感覺是 厚重/清晰/亮尖
3.擺位:
指的是各分部的樂器擺位,方位是 左 還是 右 是幾點鐘方向,每種樂器的關係,
樂器不一定是要突出的感覺,老手的混音師可以把頻率 “揉” 成想要的樣子,
揉可以說是混音裡面的大學問。
新手注重的是如何讓樂器分明,但卻不在意融合的技巧
如果歌曲裡面有,電吉他/ 鋼琴/貝斯/大鼓 等低音元素的存在,
我們該如何取捨,讓該出現的頻率,出現在正確的地方,
日本歌曲在融合部分做得非常的不錯。
Mr.Children - Tomorrow never konws
這首歌在低頻部分,巧妙的把頻率融合一起,讓人感覺是溫暖而不刺激的低頻,
中頻製造了三維空間的感覺,高頻的部分,延伸與閃光的些許刺激,
隨歌曲進行,樂器/擺位/頻率,漸漸清楚,讓人有種曖昧又堅定的感覺
想要頻率 “ 揉 ” 的好,低切/高切,加上空間效果運用,基本已經有感覺了。
4.空間感
Jeff Buckley - Last Goodbye
這首歌給了我們很好的空間感示範,融合了各樂器的頻段,
聽聽看下面的部分能否分辨
吉他刷弦/分解和弦/Hi-Hat/小鼓/貝斯高音
這些樂器的 空間感/分離度 ,和整首曲子的 寬度/深度/高度。
驚艷的混音作品,往往來自於基本功與豐富的實作經驗。
不是每個聲音都需要被處理,
正確的混音的觀念即可達到良好的混音作品。
Comments